专访林毅夫:中美能躲过“修昔底德陷阱”吗?
时间:2021-04-18 14:43:45来源:互联网
- 2020年,中美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GDP占美国的比重升至约70%。而20年前,中国经济总量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
-
2020年,中美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GDP占美国的比重升至约70%。而20年前,中国经济总量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左右。
这一数字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的崛起。“当一个大国崛起,会对之前的大国形成挑战,融易新媒体,往往会带来摩擦和冲突”,这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定义。当崛起中的中国,遇上掌握全球霸权的美国,全球竞争格局会发生何种变化?中美能躲过“修昔底德陷阱”吗?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详解这些问题。林毅夫认为,与西方国家“弱肉强食”的发展方式不同,中国的崛起一直是通过和平实现的,这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即:在和平、互利、共赢的状况下也可以实现发展。
对于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他指出,中国的崛起反而有助于构建一个新的、稳定的、让所有国家都能够共同发展的国际格局和环境。中美关系或在2050年出现缓和。林毅夫。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西天取经”行不通
从百废待兴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需要多长时间?
中国的答案是不到40年。根据官方统计,2012年,中国GDP总量按不变价计算,已是1978年的24.5倍,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也由1978年的1.8%提高到11.5%。此后的近10年,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较高速的持续增长。
创造出这样的经济奇迹,“中国究竟做对了什么?”这成为经济学界的一个知名谜题。
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违背了许多西方经济学常识。如果按照西方提出的:有限政府、独立司法、产权保护等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对各国进行排名,中国并不靠前,但中国却实现了经济奇迹。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悖论”?
林毅夫认为,西方经济学大多是西方国家从自己发展过程和经验当中总结的规律。但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跟发展中国家是不同的,他们的瓶颈也并不见得就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限制。
比如:西方国家强调市场和产权保护,因为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前沿,经济发展靠技术创新,发达国家只能自己研发,靠发明来实现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出现后,发明得到保护才能激发市场从事研发的活力。
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跟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把成熟技术和产业引进来,这也是一种技术创新,而且,成本和风险会比自己发明小得多,可以比自己发明实现更快速的技术进步,也就是发展中国家有“后来者优势”,发明技术和引进技术所面临的瓶颈限制显然不同,政府和市场要发挥作用的领域和方式也就会有差异。
可是,传统上中国人常有“西天取经”的心态,认为“只要把西方的经验学会,就可以用来改造我们的国家,从而像西方国家一样走向繁荣富强”。
事实上,林毅夫说,二战以后,真正能赶上发达国家的发展中经济体可谓“凤毛麟角”。成功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其政策制定的时候,一般从西方主流理论来看,是不正确的;而按照发达国家认为“正确的”政策去发展的国家,基本都不成功。资料图。张舰元 制图
中国崛起靠的不是掠夺或霸权
除“走自己的路”以外,林毅夫表示,中国的崛起与西方国家的另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的影响力是靠不断发展自身经济得来的,是通过贸易在一个互利共赢的全球化方式中实现的,而不是靠到国外去掠夺资源。
林毅夫指出,近现代以来,自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以后,发达国家的发展基本上都以“弱肉强食”为特征,开始不断在海外寻找殖民地。一战、二战以后,实际上也都是利用其科技强权、军事强权,来获得政治霸权,从而得到或者维持其对世界的控制。
但中国文化向来强调“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对个人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行为准则。对政府来说,在本国经济发展起来、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同时,“继绝世,举废国”,也希望其他国家得到发展,让其他国家的百姓也过上好日子。而且,中国强调“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强调各个地方都能参与,这样各国相互帮助,大家一起发展。
由于在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历史发展上出现完全不同的轨迹。
林毅夫指出,中国的发展证明,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只有发达国家走过的那一条。一个国家的崛起,也不是只有通过发达国家的那种弱肉强食的方式才能实现,而是有可能在和平、互利、共赢的状况之下获得另外一个发展道路的选择。
- 标签:
- 专访,林毅夫,中美,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