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廖斌 谢文君 通讯员 黄正刚 左慧玲 “只要‘信用分’达标,就算没有抵押物也能在银行申请贷款呢!”提...
- 本报记者 廖斌 谢文君
通讯员 黄正刚 左慧玲
“只要‘信用分’达标,就算没有抵押物也能在银行申请贷款呢!”提起“信用分”,家住江西省省级贫困村余江区洪桥村的农民吴员忠就激动不已。过去,吴员忠靠着几亩薄地营生,想开家小超市改善生活,却苦于没有有价值的抵押物,银行授信额度较低,始终未能如愿。2019年,融易新媒体,人行余江支行在余江全区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试点评级授信贷款新模式,吴员忠凭借自己在村民自治评级中的“高分值”,顺利在当地农商银行获得了10万元贷款,在村头开起了综合小超市。
江西省余江区是省内唯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区,也是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农垦国有农用地抵押贷款试点等多项改革的试点区。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日趋旺盛。在当地,像吴员忠这样淳朴老实、品行端正、想创业致富的农户不在少数。由于缺少有效抵押物,过去村民到银行贷款,银行的态度多是小心谨慎。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人行余江支行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为目标,坚持“征信源于信贷,信贷依托于征信”,从“征”信有道、“评”级有方、“用”信有度3个维度入手,创造性地将金融信贷融入“乡村自治”发展大局,引导涉农金融机构探索以信用担保为核心的“整村授信”贷款模式,走出了一条“依靠村民办金融,办好金融为群众”的“乡村自治”新路。
农村是典型的“熟人社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农村征信“怎么建”的问题。针对传统农户信用信息采集方式不全面、成本高等弊病,人行余江支行创新将“乡村自治”嵌入征信环节,充分发挥村民之间熟悉乡亲家庭、劳动力、还款能力、口碑人品等情况的独特优势,推动组建由村小组干部、村民理事以及村五老为核心成员的征信初审小组,不定期对全村农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收集、整理及更新,形成了农户信用的“信息池”,并与涉农金融机构共享信息。
“信息池”的数据信息详细且全面,为了使评级工作更有效率,涉农金融机构将需纳入农户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各项指标登记造册,并由初审小组采用“背靠背”全公开的方式,对每一位村民包括家庭、劳动力、还款能力、口碑人品、性格等非信贷常规指标在内的所有信息进行交叉评级打分,以个人获得的平均分作为分级授信的标准,确保农户信用信息与不同层级的可贷资金有效挂钩。
在风险把控方面,“背靠背”信用评级将个人信用与集体信用相互捆绑,因此在打分时,初审小组出于对村集体的整体考虑,力求严格标准,同时为提升整村信用等级,还会督促本村村民按时归还银行贷款。金融机构严把用信准入关,制定了“只要直系亲属有一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还清之前不予准入”“贷款不良率超过5%的村组自动停办信贷业务”等规定。同时,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约束用信渠道,降低贷款风险,促进农民自觉守信、合理用信。
如今,在余江区,“信用分”不仅是农民个人资信的“身份证”,更成为了农民贷款的“通行证”。“乡村自治”嵌入信用体系建设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的抵押难题,激发了村民参与授信全过程的主动性。该模式以最低成本、最短时间完成的可信度最高的农户信贷数据库,也为金融机构精准投放贷款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截至今年5月末,余江区116个行政村中已有113个推广了“乡村自治”模式,授信覆盖农户5.47万户,占余江区农户总量的75.36%,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52万笔,贷款余额达7.45亿元。其中,为贫困户评级授信3697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96.6%,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2229笔,贷款余额达6641.5万元。
本报记者 廖斌 谢文君
通讯员 黄正刚 左慧玲
“只要‘信用分’达标,就算没有抵押物也能在银行申请贷款呢!”提起“信用分”,家住江西省省级贫困村余江区洪桥村的农民吴员忠就激动不已。过去,吴员忠靠着几亩薄地营生,想开家小超市改善生活,却苦于没有有价值的抵押物,银行授信额度较低,始终未能如愿。2019年,人行余江支行在余江全区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试点评级授信贷款新模式,吴员忠凭借自己在村民自治评级中的“高分值”,顺利在当地农商银行获得了10万元贷款,在村头开起了综合小超市。
江西省余江区是省内唯一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区,也是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农垦国有农用地抵押贷款试点等多项改革的试点区。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日趋旺盛。在当地,像吴员忠这样淳朴老实、品行端正、想创业致富的农户不在少数。由于缺少有效抵押物,过去村民到银行贷款,银行的态度多是小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