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08 13:45:23来源: 证券时报
图片来源:摄图网(图文无关)
一说到知识付费,大家就会想起两个人:罗振宇和吴晓波。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趁着知识经济的浪潮,打造知识付费产品矩阵,成功获取海量粉丝和用户之后,不约而同地走向资本市场。
事实上,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为知识买单、为学习付费已经被广为接受,特别在一线城市。眼下又到了研究生、CPA(注册会计师)等各类考试的高峰期,一个安静的复习环境成了许多备考生迫切的需求。
证券时报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一种名为“付费自习室”的新兴创业模式近期成为热搜,并受到不少备考生的欢迎。“最近很多人来咨询自习室的事情,还有人问我们能不能加盟。”深圳连锁付费自习室“考拉自习室”创始人Sacky对记者表示。
记者调查了解到,仅在深圳,这类付费自习室就有近20家。除深圳以外,成都、西安、南京等多个二线城市也不乏这类自习室,而北京、上海、广州则更多。
专门针对考试人群、弥补图书馆等公共资源不足、又比普通咖啡馆更加舒适安静的付费自习室的确有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但门槛较低、可复制性强、缺乏技术壁垒,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图书馆“一座难求” 催生付费自习室走俏如果看过韩国电视剧《请回答1988》,对付费自习室就自然不会陌生——一张桌子、一盏台灯、两边各竖起一块挡板,就是一个相对私密的沉浸式学习小格子间。事实上,付费自习室模式在日本、韩国等地方发展已相对成熟,但被引进中国大陆的时间并不长,且近一年来才被人所知。
记者走访了深圳三家付费自习室了解到,从选址上来看,这些自习室大多具有开在住宅区附近、高楼层、交通便利的特点;从客户人群来看,这些自习室的用户群体主要是备考人群,包括参加社会各类考试的在职白领,以及参加学校考试的中学生,也有部分阅读人群。这些群体的共同诉求都是: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这也是付费自习室主打的“王牌”,而记者走访的每家自习室,都能做到足够的安静。
但有别于韩国“小黑屋”式的自习小格子间,付费自习室在中国做了一些改良,记者发现有些自习室主打“韩式小黑屋”体验,空间相对私密,甚至还有帘子遮挡,灯光也针对阅读做了特别调整。但有些自习室除了“韩式小黑屋”外,还设置了高空落地玻璃区域,这种区域则光线充足、空间相对开放,看着窗外景观学习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深圳的付费自习室都是在今年开张的,只有一家是在去年开的。”今年7月,Oliver与他的合伙人在深圳南山科技园开出了他们的第一家付费自习室——书式专业自习室,这次的创业源于他的一次经历:“之前想去考证,能想到的复习地方就是图书馆了,但图书馆的开馆时间跟我的工作时间根本匹配不上,我下班的时候图书馆都快关门了,就没地方可去了。”实际上,那个时候Oliver的脑海里还没有付费自习室这个概念,但后来无意中看到大众点评上有这种场所,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隐约感觉到这个事情有文章可做,而在近期,Oliver团队又在宝安开出了他们的第二家自习室。
与Oliver有相似的经历,此前打算考CPA的Sacky多次想去深圳宝安图书馆学习,可尽管图书馆7点半才开门,6点半就已经开始排长队了,“队伍都排到地铁口了,根本没有座位。”无奈之下,Sacky只能另寻他地。这次以后,Sacky就盘算着付费自习室这门生意,于是便在深圳开了三家考拉自习室。
“我从固戍坐地铁过来的,11月底就要考托福了,现在是冲刺阶段。”刚毕业不久的小珠并不打算马上工作,在实习了一段时间后,想去美国读书继续增值自己,考托福成了她这段时间的头等大事。但是,与Oliver和Sacky一样,都在图书馆寻座无门后转向付费自习室,因此,这个月她就像上班打卡似的每天都前往自习室看书学习。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仅为3166家,平均每46万人口才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但美国在2016年就已经有1.65万个公共图书馆,瑞士更是每3000人就拥有一家公共图书馆。无疑,公共图书馆资源的紧俏给这些付费自习室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图片来源:摄图网(图文无关)
运营模式大同小异 精细服务成竞争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