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3 13:56:16来源:生活在线
图为香港《大公报》报道,原文如下:
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江浙地區,創業基因或許比其他地區更顯著。「互聯網+」時代降低了創業門檻,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了實現夢想的機會。2013年創辦青團社時,23歲的鄧建波初衷只是想成立一間「對學生免費服務」的兼職平台。十年過去了,青團社為超過6.4億人次提供兼職機會,從學生到藍領,5400萬勞動者都在這個平台上實現了靈活就業,融易新媒体,超過100萬家企業則因此實現了降本增效。在鄧建波看來,互聯網讓兼職這件事有了更多的樂趣和保障,而不斷湧現的崗位背後正是一片數字經濟新藍海。
「你別看我現在一副口若懸河的樣子,讀書時我可是個『悶葫蘆』。」鄧建波笑着告訴記者,讀大二時他第一次幹兼職,站在馬路上向陌生人派傳單。「第一次上崗,我愣是在太陽底下站了一小時也沒好意思上前搭話,最後又抱着一疊傳單回到公司。」
好勝心極強的鄧建波不甘心放棄,默默地站在馬路邊觀察總結同行的做法以及路人的態度,「到後來我只要瞄一眼路人的表情和走路速度,就基本能判斷是否能『攔截』成功。」初嘗兼職滋味,他看到了兼職的樂趣:不僅能賺錢,還能積累社會經驗,太適合學生了。
彼時國內的學生兼職機構一邊網羅企業崗位,一邊向大學生收取中介費盈利,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收了錢卻不派活兒的「黑中介」,也使得不少大學生對於校外兼職「心嚮往之」卻不敢行動。鄧建波發現,傳統中介通過線下對接非常低效,於是向自己所在的機構提出打造線上平台。「那個時候線下中介還是很好賺的,公司覺得沒必要改變現有模式,便拒絕了我的提議。」最終,鄧建波決定辭職,籌錢創業。
回過頭看,青團社成立的2013年,正是國內移動互聯網蓬勃興起的時刻。根據易觀智庫發布的《2013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統計報告》顯示,當年中國移動互聯網網民規模已達6.52億。
建立後台系統 對學生免費服務
「借助互聯網工具,當傳統中介還在通過QQ群、短訊等方式聯繫學生時,我們已經建立起自己的後台系統,並開始以每天近萬的新增規模積累學生數據。」鄧建波創造性地提出了「對學生免費服務」的口號,徹底顛覆了行業的收費模式。「當平台對學生免費後,優質學生的量會快速增長,付費端的企業也會隨之增長。當兩端用戶數量都很大之後,我們的邊際服務成本就會降低,實現盈利。」
不過,兼職領域競爭一向激烈。鄧建波回憶,2015年只要是做兼職項目的公司,基本都能拿到融資。「當時青團社整個盤子的估值還不到3000萬人民幣。」要突圍必須進行差異化競爭。「大學生中,長期做兼職的佔15%,從來不做兼職的佔15%,剩下70%的人則處於搖擺地帶。大多數公司是服務15%長期做兼職的學生,但青團社把目光投向了搖擺地帶。」為了吸引並滿足學生需求,除了普通的兼職品類,青團社還加入了大閘蟹試吃員、一日CEO助理等趣味兼職。「這些趣味兼職需要分享才有機會參與,既增強了老用戶的黏性,又降低了拉新成本。」
走進青團社總部,兩面合作企業的LOGO牆映入眼簾,星巴克、宜家、網易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都是他們緊密的合作夥伴「2013年公司剛成立時,我一個人跑去找肯德基杭州區負責人談合作,人家一聽是大學生創業做的兼職平台,壓根兒就信不過你。後來我就從學校門口的肯德基門店開始磨合作,到最後杭州有60多間門店都從我這裏招人,這才給了青團社『上牌桌談判』的機會。」
監督審核企業 良幣驅逐惡幣
如今,青團社單日85萬+人次的報名人數遙遙領先於其他任何平台。2017年,青團社正式開始試水收費,成為全國第一家以報名效果向企業收費的兼職平台。
「企業提出兼職需求後,需要購買報名單接收學生投遞的簡歷,每收到一份簡歷消耗一份報名單,每份報名單原價20元,選擇套餐或企業採購可享受一定優惠。」在鄧建波看來,花錢購買報名單後,企業會主動改善招聘信息,避免發布無效職位,也為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真實有效的兼職。
與此同時,為了保障學生權益,青團社對企業真實性進行了多重把關,入駐企業需要提供營業執照、運營者手持身份證等信息,經過多重審核後才能發布職位信息,同時還會確保企業發布的職位與經營業務相匹配,避免學生受騙。「伴隨雙邊評價體系的不斷沉澱與完善,平台逐漸實現了『良幣驅逐惡幣』,留下更誠信、好評更多的企業與個人,促進兩端用戶精準、高效匹配。」
「互聯網+」創新環境 90後「白手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