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12 00:45:07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虽已是4月末尾,但在北国的长春,才刚刚进入百花初绽的时节。在这座工业重镇的西郊,一列全身上下都承载着各种高科技的地铁列车正在厂房内整装待发,静待向世人揭开面纱的时刻——轻质而坚固的碳纤维车身、无人驾驶的自动化装备、可“变身”触摸屏的玻璃车窗……这种新型地铁列车正展示着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制造的硬实力。
而在中原腹地郑州,一台盾构机正在地面约20米之下全速运转;在湖南株洲,一个只见机械臂自动装配电脑的智能制造车间正在运行。在今天的中国,这样的图景还有很多很多……
中国制造业正加速向智能化转型。今年4月,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一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中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到2035年,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转型。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跟随国务院国资委主办的“走进新国企·智造中国”活动,赶赴位于全国各地的多个央企生产和施工一线,实地领略中国智能制造的最新成果,并试图为读者记录下当前的中国制造是如何锻造一件件“神秘武器”的。
智能化造就“大国重器”:智能动车组等正走向现实
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催生出大量在世界范围内都为人称道的“大国重器”。这是《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行程中最深刻的感受。
河南郑州轨道交通7号线一期工程土建施工02工区,这里是龙门路站到张家村站的区间工地,一台由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盾构机正全速运转。
郑州地铁工地盾构机掘进现场
盾构机是挖掘城市地铁隧道的关键设备,其前端的刀盘不断推进并挖掘出隧道空间,而后端在隧道壁上安装管片“外壳”,能让隧道牢不可破。
在位于地下约20米深的施工现场,记者发现,这里不像想象中那样烟尘漫漫、土石飞扬:传送带有条不紊地将挖掘出的泥土运出隧道,工人们正循序渐进地将管片按照预定的位置拼装到位。除了温度有些高、机器声音有些大之外,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位于地底深处的大型建设工地。
高质量的盾构机,不仅创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也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创造了神奇的建设速度。“我们所在的地方过去是黄河故道,泥沙很厚,推进时很容易出现沉降,所以难度非常高。”工区项目部安全总监荆富告诉记者。
不过,复杂的地质条件在中国造盾构机面前并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每经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这段全长1600米的双线隧道,从今年3月10日开始施工,即使将扬尘管控等各种外部因素都考虑进来,到今年10月也可建成。
除了盾构机,高铁列车也是近年来中国制造领域大放异彩的一项成果。
记者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观摩了代表中国高铁列车技术的“拳头产品” ——“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
“我们的列车是时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动驾驶列车,也是全世界高铁产品中的第一列,已经载客运营超过一年的时间。”“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设计师张国芹介绍说。
她告诉每经记者,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能在断电的情况下,依靠自带的动力电池系统走到离断电点最近的车站。如果发生地震,在智能动车组与地震台网联网的同时,可以自动停车或者限速运行。这都是其他车辆所不具备的功能。
张国芹介绍,列车外形采用了仿生学设计,配备了智能模块,可以与北斗导航系统实现联网,内部则用以太网进行车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