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13 01:58:15来源:互联网
除了主播打赏、游戏骗氪,靠画画从小“富婆”包里大把捞钱,正在成为收割未成年人的新套路。
比如13岁少女芙芙,就在半年内狂撒70万,大量购买人设图,甚至主动报价7万块买一幅板绘,创下熊孩子刷爆父母卡的又一记录。
随着这次千金买画事件发酵,小众兴趣圈层设圈登上风口浪尖,在设圈活跃的半次元、米画师等网络社区,随处可以看到拍卖约稿位、拍卖人设图的帖子,报价从几毛到几万不等,画功差异也跌宕起伏,让人一眼就能看到世界的参差。
在美好光鲜的爱好圈层表象下,有真正去赚零花钱的同好,更不乏精明的投机者混迹其中。
深谙社会规则的成年职业画师们,通过塑造莫须有的圈子规则,逼迫未成年消费者们接受不对等交易关系,再结合精心打造的话术,编织出一个看似你情我愿的陷阱。这是个充满暴富机会的陷阱,随便上钩一个猎物,就能贡献出成千上万的经济价值。
面对这些精心设置的陷阱,孩子们毫无自知,不断掏出父母的钱,只为了换取群体认同感和短暂的精神满足。在芙芙这个个案背后,是数量庞大沉迷设圈的未成年人群体,以及无数双把这些孩子们看作肥羊的贪婪的眼睛。
7万块钱一幅画,在设圈还不是最离谱的。
2020年,某画手将自己画好的人设图“熊熊公主”拍卖到17万元,引发热议,或许作者自己也觉得价格太高,这幅图最后以8.5万出售。还有画手曾以32万元卖出人设,直接导致画手和买家都被“喷到退圈”。
拍出17万的《熊熊公主》
高昂的定价背后,是一套支撑起畸形价格体系的潜规则和话术。
设圈,意指围绕“人设”发展出的兴趣圈层,圈内人的活动一般以构想出虚拟人设,然后不断完善这个人设为逻辑,在这个过程里,人设被抽象为艺术作品,人物的性别、外貌、身份、背景故事等元素的叠加,则是创作过程。
设圈内部将人设分为原创角色(简称OC),以及从别人那里购买来的设定角色(简称设子),和娃圈类似,虚拟的人设们会被看作玩家们的“孩子”,寻找画师帮忙绘制相关作品,以此丰富人设便是设圈“养孩子”的常规方式。
由于存在技术门槛,不像同人圈可以自发产粮,设圈内玩家和画师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往来,要“养孩子”,就意味着必然需要氪金,这是设圈产业存在的基础,也是画师们大量涌入半次元、米画师等平台获取收益的原因。
通过设圈赚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拍卖画师已有的人设,还有一种是售卖“约稿位”,由买家(圈内称为金主)提供需求,画师再进行创作,这种私人定制的方式往往意味着更高的价格,尤其向知名画师约稿,还需要等档期或付出双倍的加急费。
比如这次半年洒出70万的13岁少女芙芙,就是一个长期砸钱约稿的圈内“富婆”,向画师白琴购买的这幅高价画作,其中有一部分费用就是加急溢价。
由于消费方式的不同,在设圈内对于金主们也有一套划分规则,芙芙这类优质、能大把往外撒钱的“富婆”们往往把握着圈内的顶级画师资源,也乐于不断加价为自己心爱的角色豪掷真金白银。
而平民玩家们则发明出了共养的模式:由多个玩家集资向画师付费购买人设,在这种模式下,数百人共同集资的共养团队被称作“巨人车”,加入巨人车的玩家,需要定期参与后续付费活动,否则会被踢出团队。
旺盛的需求和自由放任的市场风气,让设圈形成了一套特殊的定价模式——自带价格。
自带价格,看似是金主们自发的表现诚意,实则是设圈内的潜规则:由于早先高价画作事件曾引发批判,设圈内形成了这套共识,只有买家主动报价,让画师们免于日后遭到攻讦的风险,他们才能获得参与交易的机会。
白琴的微博
而一旦发生纠纷,画师就可以丢出通用模板规避责任:我本来没想接,是对方带着XXX的价格主动找过来...
除此之外,与高价画作捆绑出现的词,除了自带价格,通常还有前文提到过的“加急”。议价过程中,画师们会以既定档期、高价稿件、心理压力等一系列托词和买家周旋,而买家需要做的,就是在画师提出这些原因的时候不断抬价。
另外,既然是“加急”稿件,存在瑕疵也在所难免,按照设圈的规矩,即使买家事后不满意,也不能反复要求画师修改,否则会面临被挂、圈内社死等可能。
在这套规则之下,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完全不对等,画师们占尽优势地位,而买家则没有任何保障。
不受合同约束,质量好坏看心情,价格被不断哄抬水涨船高,还不需要反复修改,这片充满未成年人的自由大市场,简直是画师们发家致富的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