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5 22:07:04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到2019年底,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3万元。如果以家庭年收入10万~50万元作为标准,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4亿人。
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消费结构的变化——一个新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健康和生活方式上增加支出,特别是今年,疫情更触发了人们体育消费的“动机”: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耐克、阿迪达斯等突破1亿元成交额;苏宁双十一1小时战报显示运动服饰销售增长达3.5倍;Keep、乐刻运动等健身品牌的成绩也明显优于往年。
不仅企业嗅到了商机,各地也释放出更为明确的信号。就在本月初,上海正式印发《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体育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范畴,从顶层设计到地方意见,都在强调一层重要含义——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既有利于“健康中国”的实现,也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策的强力加持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似乎都在宣告着,体育产业正在驶入“快车道”。城叔梳理了17个“万亿俱乐部”成员的基本面,除了办赛、拿奖、卖彩票,城市还能做什么?
目标5万亿
图片来源:摄图网
说起体育产业,不得不提国务院46号文件。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即46号文件),对“体育产业体系”有明确表述——
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发展,产业组织形态和集聚模式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显著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层次更加多样,供给充足。
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地方层面,2015年前后曾陆续发文跟进。北京、上海均设定了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000亿”的目标,广东超过9000亿元。
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曾公开表示,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体育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般达到1~3%,而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目前(2015年)仅占GDP的0.63%。按发达国家一般水平的2%计算,我国体育产业还有加两倍甚至翻两番的发展空间。
今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2018年度的体育产业统计数据。经核算,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6579亿元,较2017年增长20.9%;产业增加值达到10078亿元,较2017年增长29.0%,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达到1.1%。
对比来看,2018年,体育产业总规模任务已过半,但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刚刚过线,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此外,公开资料还显示,“万亿俱乐部”成员的体育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未能达到2%。
宁波——2018年体育产业总产值为503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达169亿元,占GDP比重为1.51%,超过浙江全省平均水平0.21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
长沙——截止2018年底,体育产业总产出为279.80亿元,增加值117.83亿元,占长沙同期GDP比重为1.07%
苏州——2016年度全市体育及相关产业总规模达737.13亿元,比上年增长5.1%。体育及相关产业完成增加值224.36亿元,增长7.8%,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45%。
青岛——2015年体育产业增加值130亿元,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远高于山东全省平均水平,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亿元;2018年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561.48亿元,居全省第一,占全省的22.8%。
需要说明的是,2018年开展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国家体育总局首次以四经普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身份参与其中。有观点认为,此举说明“体育产业成为重点监测产业,引人注目”。
按照官方说法,参与“四经普”的一项重要成果在于形成了体育产业领域的两份统计公报,即体育产业核算公报和体育产业统计公报。不过,截至发稿,城叔未能找到相关数据。
城市基本盘
图片来源:摄图网
由于统计问题,体育产业发展境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测量标尺。我们通过公开数据、报道梳理了一些共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