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23 03:16:30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公司:三达膜(688101,SH)
■市值:77.99亿元(截至7月21日)
■核心竞争力:自主研发的膜材料研制与组件生产技术、膜软件及设备应用解决方案;一系列从膜工程-膜软件-膜组件-膜材料的核心技术组合
■机构眼中的公司:“中国膜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的开拓者,业务具有显著的抗周期属性”;“膜工业全产业链专家,设备工艺软硬结合”
17岁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31岁拿到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33岁成为厦门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这是“学者”蓝伟光;33岁成立三达膜,39岁时三达膜在新加坡上市,47岁时三达膜完成私有化摘牌,55岁三达膜在A股科创板上市。这是“企业家”蓝伟光。
与上市公司董事长比起来,蓝伟光更多时候还是以“学者”身份示人。“我们公司的人都不叫他董事长,而是叫他‘蓝博士’。”三达膜副总经理兼董秘戴晓星说道。
“我实际上是偶然走上科技创业这条路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说来容易做来难。自己不努力,指望别人把你的成果产业化,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学者”蓝伟光在接受《专访董事长·第三季》专访时,如此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打开视频,听蓝伟光说说三达膜的发展之道
创办三达膜:把市场的难题作为科研的课题
“我打算把市场的难题作为科研的课题,计划开设的膜技术公司正好可以推动我在厦大的科研工作。”——蓝伟光回忆创办三达膜的初衷
“如果当时厦大按约定给我正教授职位,我可能就不会去创办三达膜了。所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作为厦门火炬高新区第一家由留学生创办的企业,三达膜的诞生颇有些机缘巧合。
1996年,蓝伟光从新加坡学成回国。此时的蓝伟光已不再是当年集美大学水产学院的一名“助教”,而是在国际膜应用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了。
“那个时候,学成归国的留学生不多。基于当年我在国外已经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一开始跟厦大校方说好了,回国后我是可以破格晋升为正教授的。但我从教育部国家留学服务中心拿到派遣证到厦大报到后,校方说我不能报评正教授了,理由是出国之前没有评讲师,现在刚回国就给副教授已经是破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