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08 07:55:04来源:融易新媒体
很难有一款网红产品能像退热贴这样,占领电商、代购、线下零售三大地盘。即将到来的双十一,估计不少宝妈的购物车里囤了不少退热贴。
往额头一贴,孩子舒不舒服暂不清楚,反正家长心里是舒服多了。
可是,退热贴真的有这么神吗?
一贴上,孩子体温就降下来了?退热贴主要是由PC隔离纸、无纺布和挥发性液体凝胶(内含薄荷、冰片、色素、水)构成。
这个液体凝胶就像“马蜂窝”一样,有很多孔,这些孔里面藏着大量的挥发性成分,当把退热贴贴在皮肤上时,挥发性成分不断挥发,带走了皮肤表面的热量,导致局部降温,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理降温”,跟凉毛巾或冰袋敷头达到的效果差不多。
物理降温只能降低皮肤表面的温度,这就好比往灶台上一台烧得正旺的锅炉浇冷水,不管怎么浇锅炉一直都会很烫。别说是在娃的额头上放一块巴掌大的退热贴,就是把孩子全身泡在温水里,降温效果也非常有限。但如果给娃吃了退烧药,就好比调低了灶台的阈值,降低了温度的设定,孩子自然而然就退烧了。
如果说家长给孩子用退热贴是为了降温,其实背后更担心的是怕孩子发烧烧坏脑子。除非是41℃ 以上的超高热或某些颅内感染引发的高热,分别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脑炎,一般单纯发热不会烧坏大脑的。
虽然退热贴卖得很火很火,但国内外指南都没有承认过它的退热作用。我国最新的儿童发热指南——《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标准版)》(2016)里关于孩子发热处理部分,看不到退热贴的身影。
发达国家的专业医学组织就更不用说了。不论是加拿大儿科医生协会(CAPS),还是美国儿科学会(AAP),还是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技术优化研究所(NICE),都不曾提到过退热贴。
更尴尬的是,退热贴还“附赠”坑娃的功效。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耐受额头的局部凉意,有些孩子会出现皮肤瘙痒、发红、出疹等过敏表现。
这就是为什么说“退热贴”坑中国父母
如果非要说退热贴有用,那就是这个作用:相当于在娃的脑袋上明晃晃写着:我娃发烧,生人勿近。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贴上一张退热贴,娃就能领会到自己已生病,不再蹦跶,瞬间变得乖巧。还有,爸妈也可以拿娃恶搞,一吐平日被压迫之气。
临床工作中通常将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这并不意味着高于这个温度就要用退烧药。如果宝宝精神状态好,无明显哭闹等不适表现,即使体温比较高,也可以不用退烧药。
宝宝发热,我们的处理原则应该是:宝宝怎么舒服,怎么来。为了快速退热而强行退热是不科学、不可取的。
在《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中指出,虽然在对药物退热的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
以下这3种物理降温方式最容易让宝宝感到舒适:
冬天的时候,可以打开空调,适当的提高室内温度,让宝宝不用穿着臃肿的衣服,也不用盖得太厚。建议空调的温度在24℃~26℃,以宝宝舒服的温度为宜。
要想让宝宝更舒服点,融易新媒体,就要帮宝宝把体内的热量散发出去。冬天温度低一些,所以可以适当给宝宝少穿点衣服,让宝宝的热量更快的散发出来。
宝宝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刚入睡时容易出汗。被子太厚,身体的热量散不出去,体温会更难降下来。
除了选择正确的物理降温方法,还要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如果宝宝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很差,可以选择吃药。
◆对于2~6个月的宝宝,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适感,情绪低落,精神萎靡等症状,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
◆6个月以上的儿童,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
如果孩子年龄太小,或症状比较严重,应直接去医院就诊,让医生帮忙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