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22 09:11:27来源:经济日报
开栏的话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珍惜发展好局面,巩固发展好势头。即日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推出“权威访谈”专家篇系列报道,集中采访经济社会领域权威专家学者,紧扣经济形势、新发展格局、“六稳”“六保”等重大主题,分析阐释趋势走向,精准回应社会关切。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点在哪里?还面临哪些障碍?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潜力在哪里?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
新发展格局背后的经济规律
记者:如何看待中央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后深意在哪里?
林毅夫: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出新发展格局的论断,背后的道理是什么?我认为,有短期的原因,也有根本的原因。从短期的原因看,主要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经济均受到较大冲击。我国出口受到外部需求下降影响,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利影响,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明显动能减弱。“三驾马车”中外需萎缩,就要更多依靠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也就是说,我国的生产需要更多地依靠国内的投资和消费来完成循环。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和媒体把我国的发展称为出口导向型,所以大家一看到出口减少就会认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很大。但实际上把中国的发展称为出口导向型并不准确。货物出口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达到35.4%,即超过三分之一国内生产是进入国际循环,其后一路下滑到2019年的17.4%,融易新媒体,减少了一半,也就是说2019年82.6%的国民经济是在国内实现循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越大的经济体,国内市场规模就越大,生产出来的产品,国内的消化能力越强,国内生产总值就会更多地依靠国内循环。随着我国的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2006年的5.3%提升到2019年的16.4%,出口占比随之降低是必然的。另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会越来越高,而服务业当中有很多是不可贸易的。这也会带来出口占GDP比重的下降。2006年,第三产业占我国GDP比重是41.8%,2019年这个数字已经提高到53.9%。把我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和服务业占我国经济的比重这两个数据放在一起看,2006年以来出口占我国GDP的比重不断下降是必然的。
随着我国收入水平继续提高,经济体量和服务业占比增大,经济发展会越来越依靠国内的循环,出口占GDP的比重会逐渐降低到日本、美国的水平。那种把中国发展模式简单归纳为出口导向型,出口受挫经济发展就会困难重重的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正本清源、澄清认识、抓住我国发展机遇、与时俱进的论断。
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是我国被动的选择,而是经济发展规律在当前发展阶段的体现。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的论断,让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当前的格局,认识到中国的发展越来越靠国内循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用改革的办法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记者: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后,如何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
林毅夫:更好地释放内需潜力,关键是深化改革,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双轨制遗留下来的一些政策扭曲,完善市场不健全的地方,以更好地释放增长的潜力和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收入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记者: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还面临哪些障碍?有哪些需要打通的堵点?
林毅夫: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商品市场上的淤点、堵点已经不多。现在在要素市场上还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金融市场。金融应该服务实体经济,我国实体经济中创造就业最多的还是在农村、在微型小型中型企业。过去形成的适合服务大企业的大银行和股票市场为主体的金融结构,使得农户、微型小型中型企业很难得到金融支持。虽然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但如果金融结构和实体经济的结构不相适应,这些支持政策的落实就很难到位。金融改革一方面是价格改革,要放开利率,同时更重要的是结构性改革,补上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的课。另一方面是人才市场。目前人才流动受到两方面阻碍,一个是户籍制度,一个是房价,要深化这两方面的改革破除障碍。
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机会在哪里
记者: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和机会在哪里?我国有哪些竞争新优势?
林毅夫: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生产力水平才能够不断提高,经济才能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