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2 22:02:21来源:经济日报
2020年至2022年将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包括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灌溉节水和供水、水生态保护修复、智慧水利等五大类,总投资1.29万亿元。重大工程建设如何建?钱从哪里来?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修复等,研究部署了今年及后续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安排,要求抓紧推进建设,促进扩大有效投资,增强防御水旱灾害能力。随着全国防汛进入“七下八上”阶段,长江流域中上游地区降雨仍然偏多,黄河中上游、海河、松花江、淮河流域可能发生较重汛情,防汛形势复杂严峻,更加凸显水利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
作为“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如何建?钱从哪里来?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水利基础设施补齐短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大水利工程建设。2014年5月份,国务院要求分步建设172项重大水利工程,目前已累计开工146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引江济淮、西江大藤峡水利枢纽、淮河出山店水库等一批标志性工程陆续开工建设,南北水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等32项工程相继建成,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这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水情。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亟需着力补齐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短板。”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表示。因此,在继续加快推进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抓紧谋划一批新的重大水利工程,并且要尽早实施,十分必要。
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介绍,2020年至2022年重点推进的这150项重大水利工程,主要包括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灌溉节水和供水、水生态保护修复、智慧水利等五大类,总投资1.29万亿元。
“这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从根本上保证了这批基建投资具有重要社会收益,有效避免基建投资后遗症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刘晓光表示,资源优化配置、灌溉节水和供水、水生态保护修复、智慧水利等其他四类工程,也都符合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认为,这些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对于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兼具补短板、强基础、防风险、惠民生和稳就业、稳增长的重要意义和多重功效,是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发力支持的重点方向。
据介绍,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实施后,预计可以新增防洪库容约90亿立方米,治理河道长度大约2950公里,新增灌溉面积大约2800万亩,增加年供水能力约420亿立方米。
与“两新”形成合力
今年,我国将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两新一重”建设。
“‘两新一重’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有效提升投资组合方案。作为‘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重大工程建设有助于快速提振短期需求,推动经济复苏。”在刘晓光看来,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建设,对于提振市场需求、稳定就业和保障民生都具有积极作用。
王军表示,当前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后期,与之相适应的资本积累尚未完成,要求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投资率。特别是为对冲疫情带来的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一定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和重大工程建设仍然非常有必要。同时,增加投资不仅能带动技术创新,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生产率提升,还可为消费长期持续增长夯实基础,有利于保持经济稳定运行。
刘晓光认为,重大工程建设将与“两新”建设形成合力,发挥政策协同作用。例如,新基建投资面向未来的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发展方向,但投资规模有限,短期增长和就业拉动效应可能也不如重大工程建设,容易产生“小马拉大车”现象。如果新旧基建投资合理搭配则能够产生“1+1>2”的效果。
从补短板角度来看,“如果说新基建领域的投资本身具有市场内在动力,在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作用下,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本身比较快速和成功,政府客观上更多是需要因势利导,那么重大工程建设由于投资规模巨大、外部性较强,相对更加需要政府主导。”刘晓光说。
扩大市场化融资潜力
据统计,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匡算总投资约1.29万亿元,其中超过500亿元的项目有5个,300亿元到500亿元的项目有4个,100亿元到300亿元的项目有18个,能够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6.6万亿元,年均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累计下达2020年度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528亿元,支持各地加快推进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