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29 16:44:46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区域协同,创造新增长极(锐财经·年中经济观察 ⑦)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上半年中国区域经济取得新进展。
专家指出,重大区域战略的制定旨在形成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今年以来,中国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迈出稳健步伐,有利于中国经济战略转型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成果逐步显现
近日,全国多数省份交出了上半年成绩单。从上半年经济数据中可以看出,区域协调发展成果正在逐步显现。
先看GDP总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GDP为456614亿元。其中,广东省以49234.2亿元稳居第一;江苏省46722.92亿元,山东省33025.8亿元,浙江省29087亿元,紧随其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即使在疫情冲击下,依然领跑全国。
再看GDP增速——上半年,全国GDP增速为-1.6%。其中,西藏、新疆、贵州、甘肃、湖南、宁夏、青海等7个地区增速高于1%;广东、湖北、上海、北京、辽宁、内蒙古、天津、海南等8个地区增速低于全国增速。中西部地区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但胜在增速快、发展空间大。
“衡量区域发展的标准,不仅看其本身的规模、速度,还要看其区域经济的特色。”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这方面,中国中部地区多个省份有不俗表现。其中,GDP总量和增速都居于中游的内陆省份江西,在外贸方面表现格外亮眼。海关数据显示,江西省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值1974.7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出口1435.9亿元,进口53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8%、23.2%。进出口、出口增速双双居全国第一,外贸出口规模实现了大跨步,跃升至全国第11位。专家表示,近年来,江西等中西部省份承接了长三角地区不少产能转移,目前正处于外贸产能扩增期,因此增长较快。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中西部地区进出口2.38万亿元,增长5.7%,保持了较快增长。
助力解决“老大难”
“衡量区域发展的指标,既包括经济指标,也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水平、教育等社会发展指标以及环境、资源等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指标。”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对本报记者表示。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些过去社会民生领域“各自为政”的老大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长三角地区自2018年开始试点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截至今年4月底,长三角门诊直接结算总量累计超102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近2.4亿元;2018年底,沪杭甬三地首次实现地铁扫码互认,截至目前,长三角“通票”累计服务超400万人次异地刷码;疫情防控期间,长三角还实现了区域内健康码统一互认……截至目前,长三角地区已实现66项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日前召开的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明确,强化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进数字经济领域新技术、完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制,坚持龙头带动、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大平台、重大项目,以一体化发展带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下一步发展重点。
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旨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创新极。“这些区域涵盖了中国最有经济活力的几大经济圈。例如,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分别代表了中国南部和东部人才集聚最为密集、产业门类较为齐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张建平表示,“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客观要求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实现跨省份、跨地区自由流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就是谋求通过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打破区域障碍,来促进各种要素流动和优化重组,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扎稳打持续发力
既定的区域发展规划稳扎稳打,新的区域发展规划也在持续推出。
新的企业所得税率正式实施、消费者免税购物额度提升至每人每年10万元、部分进口商品“零关税”、调整个人所得税……一项项开放新举措彰显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实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国家开放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地位和巨大的战略转移效应。”刘志彪表示。
上半年,海南省实际使用外资3.19亿美元,同比增长98.69%。自6月1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海南全省新增登记注册市场主体2.28万户,同比增长62%,其中企业增长151%,法国电力、携程集团、深交所等一批知名企业和机构到海南投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