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新媒体
快捷导航 融易新媒体
主页 > 产业 > 文化 >

千问千寻大运河丨一幅古画,如何描绘邵伯古镇风情(2)

时间:2024-06-22 01:04:21来源:新媒体

  桥左侧除了挂着腿肉的店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官办驿站,围墙院内两杆长杆上飘扬着黄旗,屋内一人穿官服,两人着差服。岸边河里立着高脚屋型的店铺,一间里一位女子临窗而立,一间铺内两人对坐。

  桥右侧的长街上更是摩肩接踵,卖肉、卖水产、卖瓷器、卖包子面条的店铺鳞次栉比,男妇老幼穿行在街道上,食客坐在酒楼上伸臂划拳,令人目不暇接,光摊点和担贩就有挑木桶的、挑竹篓的、挑柳筐的、挑簸箕的。在一间理发店里,三个师傅正在为客人服务,一个剃头、一个捶背,还有一个掏耳朵。就在街道尽头靠近运河码头的地方,有一座戏台,戏台后方是打铙钹、拉二胡以及操持各种乐器的乐队,前台一位穿红衣戴长翅帽的演员似乎正在在扮演加官进爵的“跳天官”,他身后还有一位穿蓝绿长袍的演员正在候场。

邵伯闸 郑翔 摄

  这幅画充满了市井生机的蓬勃活力,看着画面,仿佛就可以听到各种叫卖声、讲价声、扁担的嘎吱声、划拳的行令声、人们在街头相遇的招呼声、甚至还有怕撞上而打招呼的借过声,看似杂乱无章,却充盈着生活的韵律。

  有人把这幅画描绘的景象称为战乱年代的“桃花源”。袁淮告诉记者,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军队攻克扬州,画家王素迁居邵伯、郭村,逾年重返扬州。邵伯是水陆交通枢纽,但太平军因水军战力薄弱,并未攻打邵伯,使这座千年古镇免受战祸牵连,街市的太平繁华,也为王素的创作提供了极好的素材,留下了难得的扬州地区市井风情。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这幅画,还要感谢另一个人。这幅作品于20世纪初流落日本,又从日本流至英国。2007年在英国苏富比拍卖行出现,旅英的扬州收藏家钱伟鹏购得后,两年后以原价转让给了扬州博物馆。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当年的运河已变成了现代化航道,跑起了2000吨的大船,运河两岸也不复画面中描绘的传统生活,然而那时的民俗风情,却化作人们梦中水乡的图景,充满了诗情画意。


近期热点

千问千寻大运河丨一幅古画,如何描绘邵伯古镇风情 06-22

文化中国行|“文旅+体育+生活” 活态传承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 06-21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AI绘运河:水韵悠悠 诗画情长 06-21

【何以中国 运载千秋】灯如繁星落长河,古韵盐渎如何打开“ 06-21

“行进中国”调研行丨外国留学生:中医,中! 06-21

热门文章
热点 热点追踪 网站首页 热点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