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21 01:41:27来源:界面新闻
2023年8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给全部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所生产的全部电量核发绿证,包括风电(含分散式风电和海上风电)、太阳能发电(含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常规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海洋能发电等。
这意味着,绿证的核发范围从陆上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扩大到包括分布式光伏、水电在内的几乎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随着这些政策的相继推出和实施,中国绿证数量不断增加,同时绿证的交易流程也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核发绿证2060万个,同比增长135%;交易数量达到969万个,同比增长15.8倍。
2023年,全国核发超1亿个绿证,交易数量尚无公开信息。但据目前公开的2023年前7个月交易量数据约为2617万,已远超2022年全年绿证交易量。
相比之下,中国对绿证的需求量并没有达到与其增长和交易便利性提升相匹配的水平。
据界面新闻了解,绿证的需求,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刚性要求和民间的自愿购买两个方面。
在政策执行层面,国家发改委给各省设定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目标。
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也提到,要将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确定到重点行业企业,以消纳责任权重为底线,以合理利用率为上限,推动风电光伏高质量发展。
除了政府的硬性要求外,民间部门,包括出口型企业、跨国企业等也会自愿购买绿证,但整体消费动力十分有限。
此外,当前绿证的应用场景相对有限,也是影响其价格的一个因素。
2017年《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中提到,绿证最初的主要应用场景是作为消费绿色电力的凭证。
时隔六年,2023年7月25日发布的《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发改能源〔2023〕1044号)》(下称“1044号文”)重新明确了绿证的适用范围,对绿证支撑绿色电力交易、核算可再生能源消费、认证绿色电力消费,以及衔接碳市场、推动绿证国际互认提出了究竟要求。
但1044号文发布至今不足一年,在短时间内,国内的绿证应用场景仍有待开拓。
值得注意的是,深究中国的绿证场景有限背后的原因,也与国内绿证国际认可度低相关。
两个月前,RE100公布了最新的FAQs,仍要求使用中国绿证的企业提交可信声明,声明绿证拥有全部的环境属性。
今年4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在接受《人民政协报》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绿证国际认可度还较低,与国际绿证的互认机制尚未确定。”
她指出,中国的绿证体系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不可追溯,直接影响其可信度。目前,中国绿证的发行、交易、使用和注销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可验证性,可能导致其环境效益遭重复计算或虚假申报,削弱了绿证的可信度。
二是与碳市场缺乏协同度,导致绿证通用性受限。在使用中,企业无法通过绿证抵消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叠加国内碳市场与国际碳市场尚未打通,绿证在国际市场的应用受限。
三是政策规定国内项目只能申领国内绿证,不利于国内绿证提高国际认可度。虽然文件中也提出了将“积极推动国际组织的绿色消费、碳减排体系与国内绿证衔接”,但目前仅出台纲领性文件,尚缺究竟实施细则。
事实上,中国绿证国际认可度低,也加剧了国内绿证市场“内卷”,导致价格越卷越低。
吴静文对界面新闻表示,融易新媒体消息,短期内绿证价格暴跌是市场对《规则》的正常反应,说明了机制的有效性。《规则》对于完善绿证机制具有重大意义,显著提升了绿证的可信度和透明度,有效期的设定和核销机制也为市场提供了清晰的供给预期,结合“可交易绿证核发范围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了市场供需的平衡和流动性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