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3 23:03:19来源:互联网
“走进AI时代,每个人使用AI的能力,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技艺,也会成为职场上的关键竞争力。”袁媛认为,年轻求职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接受、了解到掌握、应用,实现与AI的协作。“面对极速更迭的技术,能保持充分的好奇心、积累跨学科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的人才,将更快地适应变革。”
要让更多求职者拥有使用AI的能力,还需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台更多相关支持政策。
前不久,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挂牌成立。该学院采取“1+N”政、校、企、院共建模式,由电子科技大学牵头,整合四川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资源,增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应性。
浙江省杭州市启动了人工智能训练师“一试双证”的试点。考生参加培训、通过认证考试后,可取得企业认证证书,同时获得相应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仅能享受技能补贴、积分落户加分等政策福利,还能优先得到上岗机会。
“为适应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应当抓紧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丁元竹指出,这些举措应是综合的、多方面的。比如,可以鼓励各个年龄段的社会成员通过在线课程、研讨会和培训班等方式继续学习新技能;鼓励企业投资培训员工的人工智能素养以及与人工智能互补的能力等。丁元竹还建议,可以制定和完善人工智能开发和部署的法律法规,“确保人工智能不断增强人类的能力,而不是完全取代人类的劳动。”
有利于扩展就业市场空间
业内专家认为,无论是“数字职业”、还是“绿色职业”,新职业的发展壮大无一不助推了相关产业的向上跃迁。
“新职业往往代表着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方向,要求从业者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企业的竞争和发展,也会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表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认为,新职业的建设工作有利于扩展就业市场空间,对就业市场产生了“激发效应”和“规范效应”。“新职业建设会‘激发’劳动者为获得新职业而提升从业能力,鼓励产业组织者不断‘规范’岗位内容,更有利于劳动者的长期职业生涯的构建。”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