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14 15:01:07来源:融易新媒体
鼠疫通常在鼠类、旱獭等啮齿动物之间流行,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属于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因此,鼠疫的传染源为感染动物和肺鼠疫患者,而其他各型患者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可成为传染源。如败血症型鼠疫早期的血液才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叮咬后才起传染源作用。
2. 传播途径
(1)“啮齿动物—鼠蚤—人”的传播方式。即鼠蚤叮咬患病的啮齿动物后再叮咬人,或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
(2)“人—人”传播方式,即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耶尔森菌借助呼吸道飞沫实现“人—人”传播。
(3)经皮肤传播,少数可因直接接触鼠疫病人的痰液、脓液或染疫动物的皮、血、肉经破损的皮肤或粘膜导致感染。
3. 人群易感性
人对鼠疫普遍易感,无年龄和性别差异。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剥食旱獭的猎人、牧民接触染疫动物可能性大,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
一旦患了鼠疫可获得持久性免疫力,不会再次感染鼠疫。鼠疫存在一定数量的隐性感染者。
鼠疫的临床表现
鼠疫的临床类型主要有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皮肤鼠疫、肠鼠疫、扁桃体鼠疫等其他类型鼠疫均少见。
1.腺鼠疫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畏寒、伴恶心呕吐、头痛及四肢痛、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出血点等。多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发展迅速,融易新媒体,多为单侧,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
2.肺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畏寒高热、头痛胸痛、呼吸急促、嘴唇发紫、咳嗽、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常因心力衰竭、出血、休克而死亡。
3.败血症型鼠疫是最凶险的一种类型,病死率极高,俗称“黑死病”。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
鼠疫的预防
日常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减少被感染的蚤叮咬或者尽量减少暴露于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
1.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避免接触啮齿动物(如:鼠类、旱獭)。
2.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尽量和病人保持1米以上的接触距离,并带口罩,勤洗手。
3.前往疫区的人员,要采取必要的防跳蚤叮咬措施,常用驱蚊剂都可以驱赶跳蚤;也可在疫区主动接种鼠疫疫苗。
4.鼠疫病人要进行严格的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要立即进行隔离留验,并进行预防性服药。
5.如果从疫区旅游或务工过来,应持续2周自测体温,如果突然出现发热、寒战、淋巴结疼痛、咳嗽、咳血或出血等任一症状,应当立即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和活动史,以便医生及早明确诊断。
原标题:鼠疫上了头条!快来看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