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06 03:07:45来源:互联网
深入推进健康促进县(区)、卫生城镇、健康社区建设,大力开展“家家幸福安康工程”,促进健康家庭建设。大力宣传“健康素养66条”等健康知识,推广分餐公筷,勤洗手、常通风,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建立并完善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构建健康知识传播体系。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在各类宣传媒体上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加强对媒体健康栏目和健康医疗广告的审核和监管。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二)合理膳食行动。
全面推进国民营养计划,针对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开展营养和膳食指导,坚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广泛开展以减盐、减油和减糖为重点的专项行动。贯彻落实《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继续在贫困地区开展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工作。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7%和5%。
(三)全民健身行动。
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推动组织网络向基层延伸。着力构建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开展体医结合试点工作,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0.86%和92.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0%以上和46.5%以上。
(四)控烟行动。
贯彻落实《合肥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广泛宣传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严重危害。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推进无烟学校建设,加强青少年控烟工作。推广12320卫生热线戒烟服务,提升规范化戒烟门诊服务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以上和80%以上。
(五)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搭建基层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培育社会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建立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培养和使用制度。健全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
(六)健康环境促进行动。
普及环境与健康相关的防护和应对知识。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巩固提升卫生城镇创建,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加强社区环境整治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持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道路交通伤害、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等。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饮用水水质稳定达标,并持续改善。
(七)妇幼健康促进行动。
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健全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普及妇幼健康科学知识,提倡适龄人群主动接受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保障能力建设。提倡自然分娩,减少非医学需要的剖宫产。倡导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全面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逐步扩大筛查病种范围。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逐步扩大城乡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覆盖面。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6‰以下和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5/10万以下和12/10万以下。
(八)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
实施中小学生视力健康状况监测,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试点。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推进健康校园建设。加强现有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建设,按照标准和要求强化人员和设备配备。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合理安排校外体育活动时间,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中小学体育竞赛体系。开展常态化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工作。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到2022年,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到50%以上,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到2030年,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达到60%以上,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九)职业健康保护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