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05 15:10:41来源:融易新媒体
下班后,27岁的李志没有回家。他照例乘坐地铁2号线来到离家5站路的合肥三孝口新华书店自习。在这栋永远亮灯的建筑物里,每一层都以图书为载体,呈现各自的特色。
“现在时代发展了,夜生活越来越多。24小时书店给夜里的人一个文化场所,也给一些人提供落脚的地方。”李志说,24小时书店不会拒绝任何一个人,会一直给他们亮起希望和知识的灯。
跟李志一样,段慧慧也有“打卡”阅读点的喜好。每到周末,她都带着四岁的儿子去位于庐阳区杏花公园的悦·书房杏花书院。一本书、一杯茶,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就可以悠然地度过一段惬意安详的时光,段慧慧习惯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一边看书,一边看着孩子写作业。
如今,110个城市阅读空间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大街小巷,建在老百姓家门口,以正能量、高品位、强功能成为合肥市重要的主流文化新阵地。除了主流阵地更“强”了,文化设施也“活”了,城市阅读空间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注入了活力,通过业态和功能多元增强了引力,作用发挥和使用效率大大提高。
在各类图书馆、书店和城市阅读空间的作用下,阅读文化活动“热”了,市民文明素养悄然提高,以文润城的效果正在逐渐凸显。
不仅是阅读,还有各类博物馆见证并延续着合肥历史文脉。走进安徽博物院,建筑造型沧桑厚重,体现了“四水归堂、五方相连”的徽派建筑风格。现存22万余件套现藏文物,包括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古代陶瓷器、宋元金银器、文房四宝、明清书画、徽州雕刻、古籍善本、契约文书、近现代文物等特色藏品,让市民可以在家门口感受现代博物馆功能多元化、服务人性化的发展特色:“画魂玉良”“文房雅集”“青铜古韵”等9大系列上千种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实现公众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
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名人馆、李鸿章故居陈列馆、安徽省源泉徽文化民俗博物馆……家门口的“文化客厅”让历史不再遥远,让文明变得亲近,让文化走进生活,合肥正在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征程中,继往开来,铿锵前行。
多年来,高雅剧目演出的剧院为群众持续提供文化艺术精品,为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乌兰牧骑带来的“红色文艺轻骑兵”,献上一场别样的视听盛宴;国家京剧院的《国粹在身边——国家京剧院戏曲音乐演唱会》在合肥唱响,最正宗、最顶尖的京剧表演惊艳庐州大地。不仅如此,国宝级的国际芭蕾舞团也为合肥市民舞蹈、最出色的国家话剧演员为合肥市民表演、最顶尖的世界魔术大师为合肥市民献艺……如今,在合肥,观看高雅剧目成为老百姓文化生活的常态。
为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真正实现文化惠民、文化乐民,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化有礼、全民畅享”活动2015年正式启动以来,合肥大剧院和安徽大剧院连续推出文化惠民演出,促进高雅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市民文化素养。灯光、舞台、音乐、掌声……六季活动以来,这些发生在剧场里的场景,拉近了文化与群众的距离,也使得文化与群众生活同频共振。
“城市客厅”的独特性,与城市文化息息相关。公共文化服务场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座城市的气质所在。可以说,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不断优化,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空间体系不断完善,彰显城市品格,活跃城市人文气氛,激发创新活力。
02
载记忆工业遗产焕发新活力
工业遗产记录了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的重要信息,承载了行业和工业和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
“这些年,周边的公共文化服务一直在变好,而且越来越有品位。”说到现在家门口可以享受的文化服务,市民赵永正说,工业厂房变身文化艺术中心,老物件里藏着“艺术中心”、文化馆,破旧的建筑里面焕然一新,成为开放的“城市客厅”,老城区居民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合柴1972保留合肥柴油机厂的原有肌理,不做大拆大建。基于原有工业遗存的结构特征和建筑文化,再行二次设计和改造。斑驳的红砖瓦墙、随处可见的改造标语,12000平方米的大穹顶车间等,无不溢动着厚重的建筑文化和为之震撼的历史感。
“走,到合柴1972打卡去!”位于合肥市金寨南路的合柴1972文创园区,成为新晋网红打卡胜地。昔日的老监狱蝶变为文创园区,不仅极具怀旧气息,且文艺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