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7 16:34:59来源:互联网
搬迁群众在家门口的电子厂上班。(莫玉秀 黄兰松 摄)
易地移民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困难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易地搬迁住新房
忻城县地处大石山区,自然地理条件差,是名副其实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城关、思练、北更、遂意等乡镇的大部分村屯自然条件尤为恶劣,融易新媒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过去贫困发生率较高。为了让当地群众实现安居乐业,忻城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项目,让群众摆脱恶劣条件的束缚,实现易地安置。“十三五”期间,忻城县筹资11.59亿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4953户1.97万贫困群众得以挪出“穷窝”,住进城里。何双梅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何双梅一家现住在忻城县城南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聚福新城小区,这是该县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居民来自全县12个乡镇。每个工作日的早上,何双梅骑着电动车,送孩子到小区附近的城关镇民族小学上学,然后再到两公里外的忻城信荣达电子有限公司上班。“我上班的地方离家很近,方便照顾老人孩子,挺不错的。现在我们也像城里人一样,家对面就是学校,小区附近有卫生室,这些我在以前想都不敢想。”何双梅感慨道。
搬到聚福新城之前,何双梅一家住在遂意乡增仰村,这里曾被联合国官员称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村里大多是石头房,房顶瓦片年久失修,常常是外面下雨家里漏水,买东西需要走到10公里开外的街上才能买到。
现在,何双梅的新家有120多平方米,四房两厅一厨一卫,宽敞明亮。周边爱心超市、卫生室、老年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齐全,小区还引进物业公司管理,为搬迁群众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便捷的服务。2019年3月12日,城关镇城南社区服务综合楼投入使用,社区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2019年9月,城关镇民族小学开始招生,解决了搬迁户子女入学问题。何双梅觉得,在这里生活既安稳又惬意。
安居乐业有奔头
为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忻城县整合企业岗位需求,引导企业在搬迁点附近创办扶贫车间,接纳有劳力的搬迁户务工,解决就业问题。何双梅所在的电子企业位于忻城县城南工业园区,是当地引进的“扶贫类工厂”项目,主要生产手机扬声器和受话器,共有员工300多人,其中有不少是易地扶贫搬迁户。
城南社区的文化广场是搬迁群众开展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每当夜幕降临,广场上热闹非凡。孩子们打球、跳绳、溜旱冰,大人组团跳起广场舞,在欢快的歌声中,舞出幸福生活新节奏。旁边的凉亭下,一些老人聚在一起下象棋。文化广场建成后,聚福新城、增仰小区、光明小区等地的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多彩。
“我以前住在增仰村,天黑以后路上都没人走动了,更别说什么娱乐活动,现在的生活幸福多了。”蒙慧琴曾经是增仰村的村民,如今是增仰小区文艺队的小组长,“今年城南社区给文艺队赠送了音响,队员们别提有多高兴了。”说完,她又跟着音乐跳起舞来,脸上洋溢的幸福质朴又动人。
近年来,忻城县围绕“强基础,推产业,抓提升,促振兴”工作思路,强化“十项措施”,提高安置小区公共服务管理水平,促进搬迁群众安居乐业,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有序推进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同时,忻城县积极引进创业能人,创建易地搬迁创业就业示范基地。今年5月,由广西新粤桂农业有限公司负责运营,在城关镇尚宁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租用土地500亩,成立忻城县聚福新城种养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创建忻城县易地搬迁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基地采取“公司+村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模式,把单一的“蔬菜种植”变成蔬菜“生产车间”,带动附近搬迁群众就近务工就业。
如今,忻城各搬迁安置点配套设施完善,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上学、就业,广大搬迁户真正融入城市社区,充分享受到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搬迁群众迎来新生活,一个个小康梦得以实现。易地移民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