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4 00:41:57来源:荔枝新闻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测评”平台和博主应运而生。然而,融易新媒体,媒体侦查发现,市场上检测方法、标准五花八门,测评质量参差不齐。还有第三方测评机构与商家深度捆绑,变相带货,虚假测评……
一般来说,测评者会打着专业、中立的标签,通过分析、比对商品质量和价格,给出购物建议。消费者把测评当做重要的购物依据,正是基于对测评者的信任,认为他们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专业人干专业事,把商品的优缺点讲明白,帮助消费者避坑。
然而,随着行业高速发展,蛋糕不断做大,执行标准和准入门槛却没有得到相应更新,导致从业者鱼龙混杂。一方面,测评标准、水准混乱;另一方面,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一些测评者打着“专业、公正”的旗号做虚假测评,吹捧利益相关的产品或抹黑竞品,误导了消费者的判断,扰乱了市场秩序。
测评博主通过商品评测建立信任,再通过推广、带货等达到变现目的,这都是很正常的商业行为。指望测评博主永远不“恰饭”(注:网上通常指“打广告”),那也不现实。但要提醒的是,如果是商业层面的营销推广或者带货,那就应该明明白白地告诉消费者,而不是利用信息不对称,美其名曰公正、中立,实际拿着品牌方给的钱“报喜不报忧”。
类似被商业利益捆绑的虚假测评行为,不仅损害了评测者自身公信,也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广告法》明确,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2021年发布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也提到,通过经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服务的,“应当显著标明‘广告’”。
在实际营销中,如果内容标明“广告”字眼,确实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但这本身就是《广告法》等法律法规的题中之义。
其实,消费者并非排斥测评博主“恰饭”,相反,对于一些客观公正的测评者,消费者更愿意其能获得良好收益,来反哺更优质、更科学的测评。测评博主要想赢得信任,恰恰得进一步公开透明,而不是故意混淆日常测评和营销推广内容,打着公正中立的幌子搞虚假测评。只有做到公开透明、不偏不倚,口碑才能够持续上升。
另一方面,这也对相关平台敲响了警钟。消费测评、种草带货等形式,拓展了商品营销的场景,为消费者提供了方便,但由此衍生的评测乱象,平台不能视若无睹。从测评账号的把关,到日常测评内容的审核,都要有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以此才能营造良好的内容环境。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