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14 00:28:51来源:荔枝网
当今大学生不仅要努力挣绩点,还要奋力找实习。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一份优质实习经历意味着在校招时先人一步,而优质实习岗位往往只青睐有相似实习经历的竞聘者,就业压力层层传递,原本只有应届生才需考虑的实习问题,已经悄然下沉至大二、甚至大一学生之间。我看到,不少意在本科就业的大学生甚至开始旷课实习,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做准备。
对此,大部分高校教师都持反对意见。北京大学姚洋教授就曾在接受采访时直言:“我觉得教育部要在这方面呼吁全社会,坚决杜绝学生在学习期间去实习,假期可以实习。如果遇到上课期间实习的,开除。”
这种忧虑合情合理。实习对学业的影响有多大,从用人机构发布的职位要求中就能窥见一斑。在一家针对大学生发布实习岗位的招聘网站上,点开某头部互联网公司的“HR实习生”页面,可以看到录取底线是“每周保证4个工作日,实习期至少3个月”。完整参与一份日常实习并取得实习证明,意味着一名大学生每周最多只上一天课,而且还要顶着工作压力完成作业、通过考试,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对此,社会上常常用“心浮气躁”、“短平快”等词汇描述行色匆匆的大学生们,指责他们急急忙忙实习,浪费高校的大好资源。然而,却少有人想过,大学生究竟为何这么急着实习?
自然是因为大学的教学内容无法给予他在求职市场中以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兼具“术”与“道”两重含义。以“术”言之,大学较少开设实用技能类课程、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训有限,这是客观事实,也可以理解。然而,大学未能在“道”上赋予学生安全感,却是令人遗憾的——尽管学者们再三强调大学培育人格、夯实基础的任务,但现实中“唯分数论”的考核机制,又令学子们惶惑不安:因为即便是在象牙塔中,大学也是在用市场的方式来评判他们的。
而真正的市场又待大学生如何呢?作为用人市场中的主体,企业非但没有尽到“第二大学”培育人才的社会责任,反而通过招收在校实习生节省成本。实习焦虑因此而来。毕竟招收正式员工的是企业,要求实习经历的是企业,提供实习机会的还是企业,学生作为迟早要踏入求职市场搏杀的个体,只能困于其中。有的实习生幸运地对行业有所洞见、锻炼了一定的技能;而更多人只是用几个月的时间学当一颗螺丝钉——当他身在公司巨大的系统之中时,他似乎在短暂的实习生涯中做了些什么,但一旦离开那条流水线,他就会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也没有“学到”。并且,他还得继续积累履历、辗转“学习”。
坚决杜绝学生在学习期间去实习,大学有没有能力做到这样的“坚决”呢?比起一纸禁令,如果大学教育能像它自称的那般真诚,如果企业能以发展而非利用的视角看待学生,融易新媒体,或许,会有更多学子愿意留下。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